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首发改革!举办两场了没有硕士论文的硕士毕业答辩!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自25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首例以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的答辩会。
“凭借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是工程硕博士学位评价改革领域的新突破”。可以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改革破局这方面,确确实实走在前列,开了个好头。
更有专家指出,这场答辩的创新突破,也为更多在探索进一步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高校提供了借鉴。
🚩 硕士学位论文正在从学位获取的“唯一通行证”变成“可选路径”之一。
其实,在这一举措上的创新改革,早在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已经有所行动了!
⭕ 在西农林科大发布的《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及管理规定》中就提到,破除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要求,严格学位论文质量标准,强化过程管理,改进结果评价。


无独有偶,华东理工大学也正式宣布:从25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毕业,不再只有“论文发表”这一条途径,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实践成果”也等同于“论文发表”。
而早在22年,就已经有两位同学以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了!

(图源华东理工新闻网)
清华大学和山东大学也相继出台了具体的“硕士论文评定及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的实施细则”(总结简称)。
⭕清华大学:“《规定》坚决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的“唯论文”倾向,取消“非专业学位硕士生应至少完成一篇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且达到发表要求的论文”的要求,不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或申请学位的前置条件。”
(图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而就在前几天,也就是6月20日举办的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2022级国家工程硕博士专硕硕士研究生、机械工程学院的王茜同学——就以实践成果获得了硕士学位!
这也标志着山东省第一位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顺利毕业!打破“以毕业论文申请学位”的唯一标准!
(图源新黄河媒体文章报道)
种种举措,也预示着“以毕业论文,作为衡量是否毕业的唯一标准”的老旧举措将陆续成为过去式!
👏 对于新举措的实行,大家的反馈几乎是“一边倒”!
认为“论文肯定有其意义,但不能作为唯一标准”、“闭门造车写论文的模式,确实早该改变了”。

对于很多专业或者行业来说,与其死抠理论叙述中的那一点创新点,不如做出一个对社会、对行业或者再小一点的目标,对企业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不如在实践中找到一个问题的痛点,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也是国家出台政策的一大动因。
🔎 改革之后,既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活力,真正想要找到破局的关键点,而不再是纸上谈兵,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
🔎 还能将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更好的对接,有效预防“人才脱节”的情况。
不过也有少数同学提出质疑:不写论文,硕士会不会更水?以成果申请论文,操作空间是不是更大?


这种担心也合乎情理,但在学长看来,这种改革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 首先,“打破唯论文论”并不是“不需要写论文了”,而是多了一种选项。
根据专业、行业以及自身实践情况去申请,更多的为了鼓励大家去突破、去创新,更好的为国家培养“毕业就可用”的人才。
⭕ 其次,这项举措严格意义上还没有真正开始普遍施行。目前也只是有少数院校提出该破局举措,而且是有专业限制的。
在之后若有大批院校实行类似举措,必然会从源头上设置具体的实施标准!
譬如:对成果的定义、形式、内容要求、申请流程、评价标准以及最后的总结等等,这些都会有严格的界定。
⭕ 而对于学生而言,“成果判定”未必就比“唯论文论”简单。
因为论文,也就是理论点,更多的是想清楚问题怎么解决。而实践成果,不仅仅要想清楚问题怎么解决,还要知道解决后的成果及后续的发展又当如何。
❌所以“不写论文,硕士不是更水了吗”的观点,在学长看来是不成立的。
那对于正在备考的26考研人,以及之后有考研想法的同学来说,也要从这一风向中,看到之后研究生发展的趋势,那就是——“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国家大力扩招培养专硕,可能也与这一动因相关。
之后的考研就不再单单考察你从书本上学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更加注重你学到了之后如何去用、又能做什么。
🚩 所以在接下来的本科阶段学习中,就要全方位的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断积累科研经验、提升个人科研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