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在考公岗位选择中占据较大优势这点不容辩驳,但一觉睡醒,发现事业编开始“拒绝”应届生了,这还真的是天塌了~
具体是这样的:
7月10日,贵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快就业五条措施的通知》明确指出:
从2025年起逐步从具有1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此后全面推广。
🚩 重点一:
-
省属、市(州)属事业单位除公开招聘硕士及以上人员、按规定考核招聘及由组织、人社部门统一组织赴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
公开招聘其他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从2025年起逐步从具有1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聘,2026年招聘岗位比例应达到50%,2027年达到70%,2028年全面推广。
-
对确因工作需要的,经同级主管部门批准,可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开招聘,聘用后3年内须安排到乡镇基层锻炼2年。
🚩 重点二:
-
鼓励高校毕业生离校尽快就业。凡通过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到民营企业等就业的,均可报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符合基层工作经历条件的岗位。
-
灵活就业的人员,基层工作经历时间从缴纳社会保险(同时需结合收入凭证、平台证明等)的起始时间算起;
-
基层工作时间可累计!
贵州省出台五条措施,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早就业快就业。这些政策可以说极大地稀释了“应届生身份”在考公考编中的重要程度。
一直以来,应届生不管是在考公考编,还是在大家熟悉的中国烟草、国家电网之类的国企应聘中,都具有极高的竞争优势。
部分岗位仅限高校应届生报考!且有这样限制的岗位不在少数。但这种现状,近年来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其实贵州省实施的这5项举措并不是首例~早在23年时,我国就已经开始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了~
不少省事单位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
去年上海、河南与青海省考,限应届生的招录人数为0,限基层工作经历的招录人数分别为129和317人。
与应届生身份含金量下降相对的,是社会工作经验更为企事业单位青睐的现状。
社会行业看重的,首位一定是企业真正需要的能力,是否能够快速融入工作状态,投身社会生产,给企业带来价值。
相较于理论和经验还停留在书本与校园阶段的应届毕业生,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明显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仔细研读贵州省出台的这部文件,其实大家能看出来两点重要信息。
🔎 部分岗位必须有基层经验。(只不过不同省市对于基层单位的定义,规定不一样)
🔎 研究生学历在部分岗位招聘中,可以绕过某些硬性条件!比如“硕士即以上学历可以免除基层工作经验”。
这也说明,在未来学历依旧是破局的关键钥匙之一,研究生学历优势依旧存在!
目前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正在逐年攀升,预计25年将会达到1222万人!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已经饱和,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国家很早之前就开始大力扩招研究生(措施之一)。
但近几年,网络上关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一样,一抓一大把,毕业还不是要找工作,完全不值钱”的“读研无用论”,流传的是越发离谱。
可事实是,比起早年我国研究生的数量,现在研究生总数确实增加了不少,但比起基础庞大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优势依旧存在~
所以想要通过提升学历来创造更多机会的方法,依旧可行。
所以已经坚定走读研道路的同学,对外界这些不友好的言论,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轻易自我否定。但若是仅仅想用一纸文凭就走天下,也是万万行不通的。
🔷 重点还是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个人能力。
但到底是“先就业攒经验再考公”,还是“先读研后就业”?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也无需纠结。
🔷 如果本科毕业,专业行业较为吃香,仅凭本科学历就已经能够找到不错的岗位,那么可以适当考虑先就业。之后若有需求,可以考取专硕或再做学历提升方面的打算。
🔷 想要考公考编的同学,所在省市有符合应届生岗位的,也可以先试试。
🔷 如果确实行业压力较大,就业难,想走读研道路的。在大三学习期间甚至更早,就要充分做好后续发展规划。
选择考研就要直面考研赛道当前的现状。
-
尽快尽早的提升自己的科研实力,竞赛经验以及整体的学术素养,这也是之后各大院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
同时在择校上,不必要仅盯着名校,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院校即可。
与其焦虑于“铁饭碗”的门槛,不如用时间和行动去拓宽选择的路径。不论怎么选,自身能力永远是最坚固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