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硕扩招、学硕取消、扩招直博的改革现象,在各大Top院校中越来越明显。此前清华、复旦、同济、武大等高校就已经开始陆续停招学硕,慢慢削减生源了~
而近期又有985高校官宣对学术型硕士招生政策做出调整。除了削减和停招这两种常规调整之外,对学硕培养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布《关于2026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报名的通知》,明确提到:“全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全部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培养”。
网址链接:https://yzb.hit.edu.cn/2025/0628/c8822a372823/page.htm
对比24年的文件表述:“部分学院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包括统考和推免)纳入硕博贯通培养体系”。
网址链接:
https://yz.chsi.com.cn/kyzx/yxzc/202307/20230705/2293099941.html
可见,该校对学硕的培养将更倾向于与博士阶段进行贯通,且覆盖对象已扩大到全校范围。
对于此类举措,用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刘爱生的话来解释,就很清晰明了:
在新形势下,政府应在政策层面重构学术型硕士的定位,明确将学硕定位为“博士教育的过渡阶段”,而非具有独立就业导向的学位。
🔷 让学术型硕士走上硕博贯通的道路,逐渐将学术型人才培养成“科研预备军”。其中蕴含的底层逻辑,就是为了让“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分层”!
让二者得到有明显区别的培养与发展分化,让学术型人才“直博化”,应用型人才“专硕化”。已达到最终目的:利用特定的领域知识,去解决行业产业实践的问题。
其实也就是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要,将研究生培养成更适合行业需要的高级人才,而不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潜力股。
持续提高质量、主动调整结构。而今,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加入到了“硕博贯通培养”的行列,宣布扩大直博或硕博连读招生比例。
以武汉大学为例,2025年,武大扩大接收直博生规模,接收数相比2024年增幅超过50%。
同样,复旦大学强基计划学生转段2025级拟录取研究生的直博生为64人,占比50%;而在2026级拟录取名单中,直博生的人数大幅提升,高达104人,占比上升至64.6%。
除了硕博阶段的贯通培养之外,还有不少高校在推行本博贯通培养模式!
比如:
🔷 中国科学院大学今年首次在河北、天津、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广东7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并实施贯通培养模式。2025年录取的本科生,全部进入贯通培养体系。
网址链接:https://www.szu.edu.cn/info/1161/20067.htm
除此之外,还有前不久备受瞩目的新建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超20所高校,都在积极推行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
所以就这一发展现状来看,未来贯通培养必将成为一大趋势!
其实这一贯通培养模式,属于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大创新举措,其模式优势也很明显。
缩短学制,可以大大提升科学人才培养的效率。原本最少需要11年才能走完的博士培养之路,现在用8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能更快投入社会,在年龄以及企业用人等方面,大有优势。
这项举措,有助于让更多有科研潜质的同学,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业和研究上,减少了应对人生“十字路口”的焦虑,比如本科毕业和硕士毕业就业的问题。也能够让大家有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培养的目的更加明确。
当然了,对于这一举措,社会各界也有着自己的考虑~
但既然是创新举措,后续势必会有更为严格的评判审核标准,这点大家可以共同期待一下。
且现阶段硕博贯通模式基本面对的是保研的学生。统考的同学需要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硕的缩招与专硕的扩招现象,近几年也愈发明显了~
🚩 在研究生形式的选择上,也要打破以往旧有观念。专硕和学硕在目前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上,区别真的不大。甚至部分行业更为看中实践与经验,专硕的受欢迎程度还要超过学硕。
所以大家在考研时,更应该考虑清楚自身发展需求,选择自己的培养道路。